- 耳垂再造整形介绍
- 耳垂再造整形适应症
- 耳垂再造整形方式
- 耳垂再造整形特点
- 耳垂再造整形术注意事项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科简介
耳垂再造整形
- 发布时间:2013-10-16 16:06:26
- 最新修改时间:2013-10-16 16:06:26
- 发布者:经典网
- 耳垂再造整形介绍
-
耳部则位于头颅的两侧。耳垂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因素,倒也是引人注目的部位;女性爱美,佩戴款式各异,争奇斗艳的耳环正是位于耳垂部位;男性多留短发,两耳暴露在外,耳垂也是一目了然。因此耳垂缺损,就诊不在少数;临床上诊断不难,手术修复方法较多,一般应用乳突部皮瓣修复,效果良好。耳垂缺损,是位于耳廓最下端的耳垂遭受外伤,或烧(冻)伤或有肿瘤切除情况遗留下来的一种耳部后天性或先天性畸形。其程度不等,缺损或多或少;但因耳垂位于耳下部,不论是否穿戴耳环,都最为引人注目。耳垂缺损发生率并不少见。男女之比无明显差异。耳垂缺损的程度取决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作用的强度。耳垂修复方法较多,可利用耳后乳突区皮瓣进行修复,方法比较简单,临床上采用较多。也可以利用乳突皮瓣,植皮及埋植耳软骨综合修复。以耳垂大小与形态接近正常为佳。
- 耳垂再造整形适应症
-
耳垂畸形虽无任何功能障碍,但因为耳垂为穿戴耳饰的部位,因此对要求耳垂整形或再造的受术者。
- 耳垂再造整形方式
-
医生会对你脆弱的耳垂缺损部分作V形切开进行直接拉拢缝合,或将耳垂边缘皮肤切开,各设计两个“Z”臂并切开,角瓣左右交换位置缝合后,前后皮肤分别缝合;如果你的耳垂全部撕裂缺损了,可在乳突部位一自行折叠皮瓣再造耳垂,设计时应较原耳垂较大,必要时可将皮瓣迟延。
- 耳垂再造整形特点
-
常规用抗菌素3-5天,短期内不要扎耳环,不应受到外力的冲击。
- 耳垂再造整形术注意事项
-
术前
1、耳垂再造手术前需要知道自己是否身体健康。
2、耳垂再造手术前要确定自己是否有病史。
3、耳垂再造术前要保证耳朵部位的健康,对耳部进行常规检查。
术后
1、耳垂再造术后7天之内尽量避免手术部位沾水。
2、耳垂再造后要保证手术部位清洁避免感染。
3、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
4、严格遵守医生嘱咐服药及复诊。
5、耳垂再造术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科简介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科简介
耳垂再造整形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科经典整形项目之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分迁来渝创建,1994年2月成立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医院由院本部、金山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三部分组成,经过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重庆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医院,也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
整形美容烧伤科是重庆市(省)市级重点学科,由原烧伤整形外科发展而来的。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院建院开始,老一辈全国著名烧伤整形外科专家黄崇本教授亲自组建了烧伤整形外科学组,经历多年的经验积累,于上世纪70年代建立烧伤整形外科,当时除主要开展烧伤救治及烧伤后瘢痕畸形的医治工作外,也对一些先天性畸形进行手术治疗。尤其在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全国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对各种瘢痕的防治已有较完整的治疗方案,并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同。受邀与其它单位合著专著《现代瘢痕治疗学》一书于199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我科在重庆市率先开展各种医学美容手术。起步高,首先开展的美容整形手术是全耳再造、全鼻再造、男女生殖器再造、巨乳畸形缩小矫正术等,均获成功。继而开展重睑、眼袋去除、隆鼻、隆乳、多层次面部除皱、厚唇矫正、“国字脸”矫正(下颌角肥大症)、脂肪抽吸术、微晶仪去瘢痕、采用人工骨粉、聚四氟乙烯、聚乙烯充填、激光美容治疗等几十种手术均获得良好效果。特别是针对一些美容求术者在外院手术失败后的修复治疗,利用我科人才优势,集思广益,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矫正,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解决了不少难题和医患纠纷,为规范本市美容整形外科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美容求术者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也为推动本市医学美容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本科拥有正副教授8名(均获硕士、博士学位),具有齐全的、先进的整形美容设备,现已成为一支实力强大的整形美容外科专业队伍。20多年来共成功完成各类整形美容手术数万台次,深受广大美容爱好者的好评。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重庆市医学会设立医学美容与美学专委会以来,我科医师一直担任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职务,承担了全重庆市整形美容医疗机构的评审及指导工作。2002年经重庆市卫生局审查后批准成立为重庆市唯一的“整形美容中心”,本科为重庆市为数不多的“整形美容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点”,并培养了数十名整形美容专业硕士、博士,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撰写专著10余本,发明专利3项,荣获部级及省市级科技成果奖5项。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精湛的技术赢得了广泛赞誉。